2010/09/28

好或不好

舊同事的女兒一直讀國際學校,會彈琴會書法會法語會打網球,但過得輕鬆寫意,快樂成長,比一眾港童幸福得多。但當母親的擔心女兒太依賴無法獨立,於是打算送她來英國唸書,還挑上最有名又嚴厲的私立女校。但女孩讀的國際學校跟英式教育課程不同,於是找來一群導師,幫女兒補習,積極準備一年半後的考試。

我明白父母當然想子女過得好,但有時我又覺得自己不太明白究竟甚麼是好,甚麼是不好。到天氣冷人情更冷的英國唸中學有甚麼好? 但在家中無法獨立事事依靠母親傭人也不好。花一年半準備考試,讓孩子損失一年半的快樂光陰有甚麼好呢? 但讓孩子跟朋友嘻嘻哈哈的過兩年就好了嗎? 把孩子送走不在自己身邊有甚麼好? 但把孩子留在身邊在香港長大又是不是對她最好呢?

我自己也未懂得為自己衡量甚麼是好,甚麼是不好,又怎可以替另一條生命另一個靈魂選擇他要走的路呢。

那天跟好友說起某位最近產子的common friend,朋友毫不婉轉的說,「我覺得她自己也腦筍也未生好,難以想像她可以成熟得照顧兒子。」,我想想,倒也是,那位朋友的確不算很成熟,但因為伴侣想要孩子,她就無所謂,生就生吧。但再想想,我們都是三字出頭的女人了,現在心理不成熟,但生理已經熟透。多等四五年,心理成熟了,但生理時鐘已經走下坡了,到時還要不要生?

我想起另一位同事,她很年輕二十出頭就結婚,老公比她大很多但不愛小孩。她雖極愛小孩,但心想自己年青,還有很多時間可以等。隔了好幾年,就是金融風暴,男人的生意大受到影響,雖不至太差,但從山上搬到山下已夠讓人沮喪,當然也沒有心情弄個小孩吧。女人已經三十歲,只好再等。幾年後,男人的生意又好起來,舉家搬回山上去了。錢不再是問題,女人已經三十五六歲,尚可生育,但看到身邊有些同齡的同事,產子過程困難重重危險多多,所以無法下定決心,又猶豫了好幾年。到她差不多四十歲時,又覺得一切都太遲。

其實,寫了一大篇,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說甚麼。這也是我不應該考慮養孩子的原因之一吧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